【聯(lián)系方式】:18091398117 QQ:3423797855
【中文名稱】:桑葉提取物
【拉丁名稱】:folium Mori【英文名稱】:Mulberry Leaf
【別 名】:家桑、荊桑,、桑椹樹,、黃桑葉
【科 屬】:桑科植物
【使用部位】:桑樹干葉
【產(chǎn)品性狀】:黃綠色或淺黃棕色
【產(chǎn)品規(guī)格】:20:1
【檢測(cè)方法】:TLC ,、UV
【植物形態(tài)】:落葉灌木或小喬木,,高3-15m。樹皮灰黃色或黃褐色,,幼枝有毛,。葉互生,卵形至闊卵形,,長(zhǎng)6~15cm,,寬4~12cm。先端尖或鈍,,基部圓形或近心形,,邊緣有粗齒,上面無毛,,有光澤,,下面綠色,脈上有疏毛,,脈腋間有毛,;葉柄長(zhǎng)1~2.5cm。雌雄異株,,骨朵花序腋生,;雄花序早落;雌花序長(zhǎng)1~2cm,,花柱不明顯或無,,柱頭2。完整葉片呈卵形,、寬卵形,、心形等,長(zhǎng)約15厘米,,寬約10厘米,,葉柄長(zhǎng)約4厘米,葉片基部形,,頂端微尖,,邊緣有鋸齒,葉脈密生白柔毛,。老葉較厚黃綠色,。嫩葉較薄,,暗綠色。質(zhì)脆易碎,,握之扎手,。氣淡,味微苦澀,。藥用一般認(rèn)為霜后采者質(zhì)佳。聚花果(桑椹)熟時(shí)紫黑色,、紅色或乳白色,。花期4~5月,,果期6~7月,。
【產(chǎn) 地】:原產(chǎn)我國中部,栽培范圍廣泛,,全國各地均有種植,。以長(zhǎng)江中下游各地栽培多。垂直分布大都在海拔1200m以下,。我司原料取自陜西漢中
【化學(xué)成分】:Mulber-Y,、牛膝甾酮、脫皮甾酮,、蕓香苷,、異銅皮苷、傘形花內(nèi)酯
1.黃酮類
桑葉中黃酮類化合物占桑葉干重的1%~3%,,是植物界中莖葉含量較高的一類植物,。韓國和日本學(xué)者從桑葉中分離出9種類黃酮,主要是蕓香苷(),、槲皮素,、異槲皮苷、槲皮素-3-三葡糖苷等化合物,。
2.生物堿
生物堿是桑葉的主要活性成份,,日本學(xué)者Asano等(1994)從桑葉中分離出多種多羥基生物堿,包括DNJ(1-脫氧野尻霉素),、N-甲基-1-DNJ(N-Me-DNJ),、2-氧-α-D半乳吡喃糖苷-1-DNJ、fagomine,、1,4-二脫氧-1,4-亞胺基-D-阿拉伯糖醇,、1,4-二脫氧-1,4-亞胺基-(2-氧-β-D-吡喃葡萄糖苷)-D-阿拉伯糖醇和1α,2β,,3α,,4β-四羥基-去甲茛菪烷(去甲茛菪堿)等7種生物堿,。其中DNJ(1-脫氧野尻霉素)在植物界中,唯桑葉獨(dú)有,。
3.植物甾醇
桑葉中植物甾醇含量比一般植物高3~4倍,。主要是β-谷甾醇(β-sitosterol)、豆甾醇(Stigmasterol),、菜油甾醇(Camposterol),、β-谷甾醇β-D-葡萄糖苷(β-sitolsterol β-D-glucoside)、蛇麻脂醇(羽扇豆醇,,Lupeol),、內(nèi)消旋肌醇(Myoinositol)、昆蟲變態(tài)激素,、牛膝甾酮(Inokosterone),、蛻皮甾酮(Ecdysterone)等。
4.γ-氨基丁酸(γ-aminobutyric acid)
桑葉中豐富的γ-氨基丁酸(平均含量為226 mg/100g)引人注目,,γ-氨基丁酸由轉(zhuǎn)化而來,,而桑葉中γ-含量高(2323 mg/100g)。
5.桑葉多糖
【建議添加量】:0.005﹪-0.02%
【溶解性】:水溶
【應(yīng)用領(lǐng)域】:
桑葉蠶絲微精膠原面膜